![API 1509 的基础油分类方法过时了吗? API 1509 的基础油分类方法过时了吗?]()
1993年,API提出了现在大家熟知的基础油的分类方法,也就是大家常说的,1-5类油。
很多人说这个分类方法太老了,也不更新,已经严重制约行业的发展了;对很多新的基础油没有明确的定义,如GTL;也没有合成油的定义;对第四类油PAO有很大的偏爱;等等。
今天简单聊聊我的看法:
先了解一下背景,然后才能讨论,API制定这个分类方法的最初想法是:发动机油的每一个性能标准都有很复杂的台架测试,昂贵不提、很花费时间,偏偏全球各地的基础油来源不同,不可能每一个地方的基础油都去运行一遍台架。如果有一个分类方法,让相同性能的基础油只需要通过一次台架以后就可以按照规则进行更换基础油,这不就给润滑油公司生产和认证带来了很大的便利性吗?最初是为了这个目的,现在看来,当时的决定是多么的英明。这其实就是基础油互换规则(BOI)的原始由来。要是没有这个规则,API的标准估计没那么快火遍全球。
所以,这个分类方法其实只针对发动机油。不太针对其他的应用,比如特殊工业应用(如变压器油)、金属加工液等基础油,这个分类方法本身就是个瘸腿的分类,只有发动机油基础油;而这个领域基本上都是使用石蜡基基础油,它的天然特性更适合于调发动机油。知道了这个,大家就不要纠缠,环烷基到底属于几类油?烷基奈是几类油?他们就没必要这么分类;倒是咱们国内有很多分类方法,进行了一些更详细的区分,大家可以去看看,但关键问题是国内的分类方法国际上并不认可,变成了自娱自乐的游戏。不过也没关系,反正其他类型的基础油很少参与发动机油,相反这个分类靠API的影响力,受众范围越来越广,只要业内人士,言必称几类,并以数字高低论质量好坏。
看懂了这个,大家就能明白,分类里面的一类油,目前来看估计就只剩下光亮油(BS)还战斗在一线了,亚太很多其他的一类油和二类油价格已经大体持平了;
再看看四类油,因为具有发动机油的前提,所以某些所谓的合成油,例如传统PAG,其实是自己往脸上贴金,请让它出场调一个发动机油试试,近几年直到油溶性PAG的出现以后它才逐步参与了发动机油的调和,尽管如此,还经常被当做添加剂使用。按照这么个思路想下去的话,PAO坐第4把交椅是稳稳当当的,从合成油的角度,它的加入量绝对是那些5类油比不了的,这个分类的趋势是按照市场份额来区分的,对了,欧洲也有一个分类,就是把PIB(聚异丁烯)算作了6类油,按我的逻辑,可想而知,这个东西应用在发动机油上的份额了。
如果一定要选择一个5类油单独列出来,也许酯类可以?市场上还是有一些产品用这个的,比如赛车油什么的,但数量真的不是我们考虑的。所以估计API大笔一挥,你们这些杂乱基础油就统统5类把。
当年唯一没有大规模出现的是GTL这种新品,所以业界按照套路直接按指标算作3类油,可这厮VI实在太高,比3好太多,那么就3+把。GTL完全是使用了合成油的前部(费托合成),用了三类油的后部(费托蜡的后处理),是个二不像的家伙。
合成油的概念在最早的版本里据说是有的,可是我没找到这文件;后期随着M公司和C公司的广告大战以后,就再也没有使用“合成”词的定义了;毕竟M输了官司。因此,这就给市场留下了极大的可操作空间。当然,合成这种词,国际法庭都混乱的,我们以后细说。
好了,主体分类说完了;我们看看具体要求:
就3条,还真简单。但哪条也不好整,如VI,我曾经提到很多次,为什么基础油生产动用了各种工艺,砸了大钱进去,目的就是拉高VI、提高收率;而VI的背后其实是组分的差异,因此用VI来区分组分大致构成是有一定的区分度的。基础油不像咱们成品,还能做点小手脚,它可是真刀真枪的干。但这个分类VI的跨度的确是有点大;
第二个是饱和度,主要是解决不饱和烃的问题,其实主要是芳烃,控制在了90%,其实还是小了一点,完全可以95%甚至更高。这个指标有点过期,因此很多二类油的供应商天天吹2类+的产品,91%和99%的差距是有点大,生意不好做。大家可以抽空查一下2类+基础油的参数,我们就不过多介绍了;
最后是硫含量,这个指标是控制基础油中杂质含量的,这个数值也还将就,少量的硫组分据部分人员的研究还具有一定的抗氧化的特性。不过目前随着抗氧剂的技术进步,它这点功效其实已经没啥用了;不过咱们国家的原料的N含量比硫含量高,可API并没有对N含量进行控制,而N化合物其实也是会影响基础油的化学性质的,所以这有点遗憾。
另外一个值得一提的是三类油,过去在制定标准的时候三类油是个稀缺资源,据说最初的分类根本就没有考虑三类这种高度精炼的产品,因此很多三类油的互换规则制定的比较苛刻,乘用车还好一些,商用车想换三类油,大多数的台架都要去重做,这谁出钱?都是喊得凶,一出钱,都跑的精光。目前随着三类基础油的供应上来了,而且制造商的技术也比以前先进了很多,亚太这种趋势尤其明显,说不定哪天,三类油和二类油价格一个样。好了,跑题了;市场上出现了大量的三类基础油资源,但三类油的互换规则还没有更新,这就给大家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错觉,觉着这个分类太Out了;工艺提高以后其实带来了更大的差别,比如饱和度91%和饱和度99%,VI122和132、142的产品对比,性能上其实还是有差别的,但按照这个分类方法认为都是三类油,所以如果未来有更新的话,也需要在三类油之间做更细的区分,尤其是低粘度汽油机油的盛行,但要是想更新这个分类,还是老话,谁会去驱动这个事情,毕竟老的三类油供应商肯定不爱做这事,新供应商又没那么大的影响力,因此就造成了现在的情况。还有一个最关键的因素,这个标准是美国人订的,因此照顾美国的基础油市场很关键,这一点我们会在未来很多的领域都提到,不明白的话,大家看看美国基础油的参数就懂了。
由于五类油的复杂性(种类很多),绝大多数都没有互换的可能,这不得不说是遗憾。
市场上暂时还没有出现强有力的新基础油来影响分类的格局(GTL未来会吗?),因此短期内不会有人去推动新的分类。看懂了这个,售后市场上宣传的所谓的基础油的新技术就都被你看穿了; 总的来说,API1509的基础油分类主要是针对发动机油的,对一些粘度超低、或超高、或其他类型的基础油都没有使用价值,但对石蜡基的基础油目前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随着基础油的多样性,它也只能作为参考,不能完全参照这些标准来评价产品性能的好坏,毕竟现在已经是新时代了。